专家介绍
张伯礼,中国工程院院士,中共党员,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,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、一附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,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,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,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,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。同时担任《中国中西医结合》、《中国中药》等20余种国家级核心期刊的副主编、编委,被南开大学、北京大学医学部、北京中医药大学、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。
工作内容
多年来承担了国家"七五"至"十五"重大攻关等项目40余项,先后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(973)两个项目《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》、《方剂配伍规律研究》首席科学家,科技部"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"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。参加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,主持和参加起草了全国《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》、《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》等文件。
主要从事
中药研究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,临床疗效突出,深受广大患者爱戴。主持"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"的研究,在国内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、波动、下滑三期证治方案。创建脑脊液药理学方法,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,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案比较研究,在此基础上,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,并被推广应用。同时对高粘滞血症进行了系统、深入研究。目前正在主持着科技部重点项目《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研究》。
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,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设计方法,搭建了中药方剂有效组分提取分离和活性筛选技术平台,诠释了中医药配伍特点和作用模式的现代科学内涵,为现代中药研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。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所完成的《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》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。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工程研究所,开展了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,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教学工作
在教学工作中,更新教学观念,较好处理了规模与质量、通识与专才、中医药特色与多学科发展关系,使学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,综合实力位居中医院校先进水平。针对中医高等教育存在问题,组织了提高教学质量系统工程,着重进行了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,主编中医内科案例式教材和系列实训教材,开展了讨论式教学和自主性学习联动式教学模式改革,建立了先进的实训基地,研制了系列教学仪器,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。
社会贡献
在王永炎院士的鼎力相助下,捐助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20万港元和两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金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,发起设立了"勇搏"基金,旨在激励、资助在校家庭困难和立志于中医药发展事业的优秀学生,激发和培养他们"勇于拼搏,敢于奉献,重于创新"的胸怀与抱负。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,该奖学金奖励力度和广度不断扩大,在激发和培养青年学子们进取精神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。
在防治SARS中,任天津市中医治疗SARS总指挥,组建中医医疗队,开辟中医病区,应用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、改善症状、稳定血氧饱和度、激素停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所总结的SARS发病特点和证候特征、病机及治疗方案,被WHO颁布的《SARS中医治疗方案》收录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成果荣誉
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20余项,授权专利20余项,发表论文200余篇,主编专著10余部。培养出站博士后、毕业博、硕士研究生120余名。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,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荣誉。
学风严谨,富于创新,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,取得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,贡献突出,成绩卓著,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。
长期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基础研究。主持血管性痴呆(VD)系统研究,主持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、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;提出益肾化浊法,治疗VD 360例,显效率39.3%;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,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调方法,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;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法比较研究,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,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。主持973项目《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》,创建了以中药组分配伍研制现代方剂的新模式及配伍优选设计方法,达国际先进水平。主持的子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,国家发明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一、二等奖20项。授权专利16项。发表论文120余篇。
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
2011年1月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
2016年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最高荣誉——天津市科技成就奖
中医现代化
致力于传统中医现代化
"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,为人民健康服务。"这是老共产党员张伯礼的坚定信念。
"中医药学虽然古老,但它的理念、方法并不落后,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,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。"30多年来,张伯礼致力于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。有一次,学校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,为摸索实验条件,建立基础数据库,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反复测试。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劝阻他,他却说:"我是实验室负责人,应该抽我的血!"为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,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。他的家就在校园旁边,却很少回去,连续奋战3个多月,终于完成了科研任务。
倾注心血教书育人
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。直到今天,他都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、亲自给本科生授课。"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,就是我最大的心愿。"他常说:"一流的医生,应该坐下来会看病,站起来能演讲,闭上眼会思考,进了实验室能科研。"他言传身教,培养博士后、博士、硕士140多名。如今,他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,很多都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。
他倡导教师当以学生为本,提出"医德高尚、会中医思维、临床能力强"的人才培养目标。2008年,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——《世界中医学本科(中医师前)教育标准》,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,2009年获审议通过,并向全世界发布,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。
处处为病人着想
张伯礼把"贤以弘德,术以辅仁"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他身兼数职,工作繁忙,但坚持每周出门诊。他处处为病人着想,从不开大处方,不做不必要的检查,不收病人任何礼物,为病人精心诊治。
一次张伯礼出完门诊,疲惫地走出诊室,突然一位病人家属拦住他哭着说:"我们是从农村赶来的,没挂上号,您救救我们吧!"她指着病人说:"他得了肺癌,去了好几家医院,花了2万多元也不见好。"张伯礼仔细询问病人情况后,判断呛咳很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。他给病人调整了用药,亲切地对病人说:"你很可能不是癌症"。一周后病人复诊时症状明显改善,又用了一段时间中药,病人就康复了。病人家属拉着张伯礼的手说:"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!"